行业新闻
陂鼐组:一个被村规民约改变的古滚球体育app最新版寨
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陂鼐组一村民到相关部门反映,称村委会要求他缴纳500元现金后,才为他办理家庭贫困证明。镇政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结果却令人倍感意外。
原来,村委会之所以未给该村民出具贫困证明,是因为该村民违反了村里的《村规民约》,按照规定,王先生需在缴纳500元的违约金后,村委会方可出具贫困证明。
事后,威旁村支书杨昌华告诉笔者,像威旁村陂鼐组这样制定有《村规民约》的村寨在全国可谓不计其数,但《规定》毕竟只是一张纸,能真正按《村规民约》贯彻执行下来的村寨并不多见。而究其原因,就要从陂鼐祖先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的村民自制的管理制度,或者说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军队自制管理体系说起了。在这个村民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体系下,整寨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爱护公物,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近日,笔者走进了这个生机盎然的青石古寨——陂鼐。
陂鼐组位于册亨县西北部,地处册亨、安龙两县交界,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寨子依山傍水,环境干净整洁,寨中不但保留有诗人向往的青石古道、小桥流水及参天古木,亦保存着神秘的军屯古堡、战备营盘及世代沿袭的忠勇军魂。
陂鼐主要居住着明代迁入的王、李两姓600余村民。他们本是600多年前的明朝汉族之后,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陂鼐布依族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7%。若无人问及,外人很难把陂鼐这个边远的布依山寨和600多年前的汉军联系在一起。因为和正统的汉族屯堡文化相比,这里高达9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屯堡文化的认识。
经考证滚球体育app最新版,明朝洪武年间,中原地区不但烽火连绵,水灾、旱灾、蝗灾、各种疫病也频频而至,百姓非亡即逃,在土地荒芜的背景下,一场大规模的迁移开始遍及中原地区。洪武九年,江西省李氏一族面对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决定放弃祖宅举家南迁。其中部分家族成员先后在如今的贵州安顺、兴义、安龙鲁沟等地定居,另一部分则选择定居威武村,即今天的威旁村陂鼐组李家寨。
时至洪武十三年滚球体育app最新版,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谋反叛。次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残酷战争,最终平定了梁王的反叛。战后,朱元璋意识到西南地区稳定的重要性,为巩固西南边陲,他亲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镇守云南、贵州两地。而就在这“屯田戍守”的30万大军中,其中就有百余名王氏驻军,由当时的驻军首领王西龙率领驻守威武村(今威旁村),军营建制名号威武堂,即今天的威旁村陂鼐组王家寨。威武堂所选驻地与李家寨仅有一桥之隔,并以桥为界,逆水而上为李家寨,顺水而下为威武堂(王家寨),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由王西龙率领的王氏屯军到达威武村后,立即在当地开始了土地开荒,设屯建堡等驻防活动,所以,当我们走进这个遗留下来的屯堡村寨时,所看之处皆是石头,到处都是石头建造的房屋,石头铺成的街道,石头推砌的墙院和台阶,石头打制的碾子、石磨、石缸、石桌和石碓等,整个村子俨然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而从整体布局看,这样的一个石头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坚固的军事屯堡。其封闭性很强,外面石墙非常严实,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村寨中还配有碉楼、碉堡和火枪眼等设施,万一被外敌攻入,村寨内部布局也有利于防御。村寨内部有一条主巷道,不计其数的支巷道将各家各户连接起来,各支巷道只有一个口通往主巷道,当外敌入侵时,就可以展开巷战,迅速集中兵力,对敌人构成“关门打狗”之势。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古老建筑在陂鼐自成一体的村规民约保护下,如今得以完好保存。
云贵两地因多为少数民族,朱元璋所派驻屯大军一时难以融入当地生活,收服民心,为能在宗教思想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有效统一,明朝廷又进一步将“屯军制”推行为“屯田制”。主要做法是命令驻守官兵携家眷“屯田戍守”,以一个家族或几大姓来设屯建堡,实施“填南”方略,营造军事重地“汉多夷少”,从而达到影响和汉化地方文化的目的。
然而面对周边矛盾尖锐的民族环境,驻军官兵们一直传递着对国家统一,对民族兴旺富强的美好愿望和行动。他们在相对固定的生活圈里,与当地群众积极沟通,互帮互助,共同化解了土地划分、宗教信仰、外姓严禁通婚和语言障碍等诸多问题。同时还将自身的先进农耕技术和屯堡建筑技术教授给当地居民,与当地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彼此理解,共同生息。经过63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陂鼐特有的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布依屯堡文化。
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先辈们早已形成了兵不分民,民不离兵的军民团结意识,早已形成了寨不分王李,民族不分汉布的民族团结信仰。而原先的王李两姓因受周围大环境影响,如今已完全被布依化,他们穿少数民族服饰,讲少数民族语言,过着少数民族节气,与当地少数民族和谐、安定地共同生活。也正是这种以非汉为主的布依屯堡文化,得以将其与目前发现的汉族屯堡文化区分开来。如果说,安顺等地的屯堡文化的存在为汉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那陂鼐布依屯堡文化的存在,将是对600多年前被朱元璋派出驻防那30万汉军去向的一个交代,更是研究几百年来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发展和演变的稀有素材。这种汉族被少数民族化且和睦相处的现象,更是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之间极强的包容性、团结性和共进性,也为陂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奠定了民族文化基础。
陂鼐“布依屯堡文化”的形成,和明朝时期兵荒马乱的历史大背景息息相关,但从本质上看,它更与中华五千年来各民族相互融合、互助促进的民族团结精神不可分离。如今滚球体育,在全国脱贫攻坚冲锋号已吹响的决战时期,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高度团结,村民高度自制管理的军人素质,使得陂鼐能够在资源匮乏的大山之中能守护先祖古迹,恪守生态底线,为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决定性的资源和观念基础。他们用实际行动落实了习系列讲话精神,落实了国家以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并始终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
2016年来,在省、州、县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共同引领下,陂鼐儿女在册亨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紧抓新农村建设,打造北蓄产业带及脱贫攻坚发展契机,不断加强自身发展和建设,实施种植业500余亩,发展养殖户40余户;另实施特色民居改造123户,新建人工湿地、水渠、集中供气、乡愁馆及文化休闲广场等惠民项目10余项,在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群众休闲娱乐及村寨整体生产生活环境。
陂鼐正依托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自身特有的布依古桥、古井、古树、古驿道、古墙、古房、古祠及古云盘等民族资源,在原有“布依屯堡”的文化基础上,积极探索将“民族三宝”变为“脱贫三宝”的“新三变”:将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转变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潮流文化”;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技艺”转变为群众自力更生的“民族产业”;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旅游资源”发展思路,深入打造集历史文化研究和观赏一体的古色古香“陂鼐八古”旅游度假村寨。并以此带动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农家旅馆、餐饮及电商等服务性个体产业。
如今的陂鼐后裔们为自己的祖先感到自豪,对世代守护的村寨充满热爱,对新时期的发展满怀热情,大家齐心协力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通过这种北畜产业带集中打造,乡村旅游集中带动的“畜牧业+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运行模式,陂鼐预计可于2018年前,打造成一个集山地畜牧业与山地旅游业融为一体的自产致富型示范性村寨,最终实现贫困山区经济后发赶超,并在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应贫困山区发展的可行性路子。
采访结束后,村支书杨昌华随手指着一辆路过的中型货车得意地说,目前在陂鼐组150户农户中,平均每4户就拥有一辆这样的大中型汽车,人均可支配收入在7000元以上,脱贫任务指日可待。